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乐资讯 » 正文

黑非洲民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音乐周报  浏览次数:117

      占地700多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把非洲分成了两个部分,撒哈拉以北的居民多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白人,撒哈拉以南的居民则主要是属于赤道人种的黑人,所以这里被称为“黑非洲”。从15世纪到19世纪,以运用和声、复调为特征的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对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效法欧洲成为时尚。到了20世纪,提倡参与精神和以复节奏和复节拍为特色的黑非洲音乐对全世界影响最大。
      在黑非洲,那里的民歌至今还很少作为纯粹艺术品供人欣赏,民歌及其表演活动总是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非洲人不把民歌从产生它们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歌曲密切地配合着一个人从诞生到去世的全部生活过程,歌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做游戏、妇女们杵米、男人们在一起劳动都要唱歌。庆祝诞生、举行各种礼仪、婚礼、葬礼,都有特定的歌曲。如赞比亚的卢瓦列族在庆祝双胞胎诞生的仪式上演唱的《双胞胎歌》、贝宁的丰族在小孩乳牙脱落时唱的《祝愿歌》、坦桑尼亚在为男孩举行割礼后唱的《割礼歌》、许多部落在葬礼时演唱的挽歌等都只能在特定仪式中演唱,平时不能唱。除了和人生有关的各种礼仪外,歌曲还配合劳动生产、祭祀神灵、头领即位、消灾治病等活动。 
      黑非洲的音乐活动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唱歌对当地人来说永远是共同的创造性体验,是一种集体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因为唱歌在黑非洲一般被看成一种社交性活动,所以共同参与是黑非洲民歌表演的重要特征。提倡参与精神,作品内容尽量贴近生活,音乐表演除听觉效果外,还强调视觉效果。这些和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完全不同的、黑非洲民歌表演的特征,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品种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黑非洲民歌的另一个特征是采用复节拍和复节奏。非洲黑人的节拍、节奏观念和亚洲人、欧洲人不同,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每一个独立的节拍或节奏型,而是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节拍和节奏形态,就像是欧洲音乐中的复调作品所关心的不是每个旋律的独立性,而是许多不同旋律的组合一样。 
      非洲人唱民歌时,常用鼓和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伴奏,即使不用乐器,也要拍手击节伴奏。由人声唱出旋律声部和打击乐器奏出的伴奏声部往往采取不同的节拍,如旋律为2/4拍,而伴奏为6/8拍,2/4拍中的一个四分音符和6/8拍中的三个八分音符的时值相等,便构成了复节拍。有时,不同打击乐器会还打出不同的节拍,如鼓点为6/8拍,沙锤打出3/4拍,木梆子敲出12/8拍,歌曲的节拍便进一步复杂化了。 
      复节奏是指各个声部采用同一节拍形式,但错开起点,形成声部间“轮唱”式的组合形式。在我们的“轮唱”中,各声部的起点往往隔开一小节或数小节,而复节奏的起点则只隔一拍或半拍,与此同时,各声部还要作精巧的即兴变奏,便形成了多种节奏纵横交替的状态。
      黑非洲民歌中的复节拍和复节奏被黑奴带到了南美和北美,对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美国的爵士乐、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都吸收了复节拍和复节奏的因素。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黑非洲民歌中的复节拍和复节奏,就不会有爵士乐、桑巴和探戈,而没有爵士乐、桑巴和探戈,也就不会有20世纪的现代音乐。

更多:

 
关键词: 民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