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音乐报导资讯 » 正文

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新浪博客  浏览次数:173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而每一个民族的音乐舞蹈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云南地区是我国众多民族的传统家园,也是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典范。民族艺术是鲜活的艺术,既是民族文化的土壤与根基也是民族文化的内核;既是生活的提炼,又是艺术的构成。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职责,它的启蒙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品质形成。在世界与民族,经典与流行等文化融合与碰撞越来越凸显的21世纪,云南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成为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引起了我们更多的关注。  
   云南肯琦尔幼儿园在实施《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依据了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可行的教育模式与实施方案。幼儿园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地深化课改,并同时实现了幼儿与教师双主体的发展。我们以《阿细跳月》为例,来探讨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选择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选择具有游戏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寓教育与生活与游戏之中”。根据这一精神,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应尽量选择具有游戏性的,甚至也是一种音乐游戏,才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阿细跳月》中,把调竹竿的游戏与音乐紧密结合,深受幼儿喜欢,活动中幼儿既欣赏音乐,又愉悦了身心。另外在快乐音符课程中的民族民间器乐曲作品中,也有一些包含一定的游戏内容情节的短曲,容易让幼儿接受,如中班的《春节序曲》、和中班的《鸭子拌嘴》等。 
   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阿细跳月》这首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它代表着地方的民俗文化。我们在云南的旅游区也随处可见人们会随着这首音乐翩翩起舞,也有伴随着欢快音乐的跳竹竿活动。在这个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从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选择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必须重新配器,制作或进行剪辑处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教育活动也很难适用,这就需要深刻分析音乐作品的本身特点,如音色、结构、风格、性质等,对音乐进行重新制作。如《阿细跳月》把原有较复杂的音乐进行剪辑,重新制作,使音乐变得短小,强弱对比突出,幼儿就容易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当然,我们需要有专业音乐人与机构的支持,这也是音乐课程选择作品的难点与特色。 
   二、 创设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动场景 
   高更说,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情感。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创设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场景、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是开展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幼儿有身入其境的感觉。例如:在《阿细跳月》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感受这一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欣赏欢乐气氛和美好情景,体验中华民族文化,教师在教室中准备了民族服饰、竹竿舞课件以及挂板,营造出一种舞蹈和游戏气氛。 
   创设与民族民间音乐相适应的整体教育环境。《纲要》把培养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作为艺术领域目标之一”,要求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因此,在幼儿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中,要创设整体教育环境,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此内容,让幼儿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在知识准备就是在社会课中让幼儿欣赏各种民族舞蹈等。 
   三、采用生动有趣的多通道教学手段  
   视觉参与的图画与图谱教学。图谱是音乐活动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象。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印象,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更易于与乐于接受。如《阿细跳月》中跳跃的节奏图谱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展现了音乐内容,幼儿看着图谱就能说出或跳出相应的节奏,使难懂的5/4拍与节奏型变得简单,使较复杂音乐的记忆过程变得直观,生动,易学。 
   动作参与的体态律动等游戏教学。体态律动与游戏都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之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在《阿细跳月》活动中,节奏节拍与乐句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分组律动与游戏的办法,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乐句,以及感受乐曲的节拍与节奏。 
   四、运用节奏语言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美 
   节奏语言产生于世界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在广泛地采用这种方法。幼儿在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拍手,用表情、肢体等“节奏语言”来表达自己听音乐的直接感受。因此,要重视启发幼儿运用节奏语言来表达,这样既帮助幼儿感受感知音乐美,表现表达音乐美,还促进同伴间的创意与分享音乐美。 
   说出来的节奏语言。当教师借助多感官感知手段启发幼儿感受、理解音乐时,幼儿往往能用形容词、短句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阿细跳月》的音乐中,最为明显的节奏型是“titita”,我们可以将这种节奏语词进行改编,语言可以更加接近幼儿的生活。幼儿会随着民族民间音乐的欢快节奏说出来,那么有关感受的节奏词汇也不断丰富,幼儿会获得语言表现力与节奏感受力的增强。 
   动起来的节奏语言。幼儿天生好动,抓住这个特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阿细跳月》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用民族舞蹈的动作来表现乐曲中节奏,从而感悟音乐的变化和特点,提升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看得见的节奏语言。在图谱使用之后,教师可以用儿童用书帮助幼儿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进行创意活动。幼儿喜欢自由画画,利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面表征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创造性地表达对作品《阿细跳月》音乐美的理解,并在同伴间进行分享与交流。此外,操作打击乐也可以表达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理解。 
   五、形成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亲子音乐会让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家园共育的途径。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及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激发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如平时家长在家中哼唱民歌或比划几个民族舞蹈动作,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进行《阿细跳月》等跳竹竿的活动和游戏,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熏陶。家长在运用民乐和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中增进了亲子感情,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这种双向互动,有效提升了幼儿感受、表达民族民间音乐能力。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民族民间音乐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来自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常常挂说的“让生活音乐化,让音乐生活化”,也可以随着民族民间音乐的综合艺术教育渗透给孩子,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种子,影响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往深入一点说,民族民间音乐会让幼儿们获得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思想,重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含蓄内蕴的情感世界,以及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