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自中国青岛的双簧管演奏家王亮在去年获征选为纽约爱乐的双簧管首席时,他立即成为美国乐坛上最具份量的亚裔管乐手。这不只是因为纽约爱乐在乐坛的地位,也不只因他是管乐部的首席(虽然这两点都很重要),另一个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在美国乐坛上顶尖的亚裔管乐手,实在太少了。
乐坛上虽有不少出色的亚裔演奏家,马友友、郎朗、李云迪、Midori、内田光子(MitsukoUchida)等,但他们不是钢琴家,就是演奏弦乐。虽然在古典乐界,明星级的管乐(木管和铜管)独奏家,本来就是绝无仅有,但是亚裔管乐手稀少的情况,也同样反映在乐团里。
重弦乐轻管乐 普遍现象
以纽约来说,纽约爱乐有八位华裔乐手,还有不少韩裔和日裔乐手(包括候任音乐总监AlanGilbert的母亲YokoTakebe),但除了王亮,全都在弦乐部。而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席詹晓昀就是华人,弦乐部也有不少亚裔,但管乐打击乐部却一个亚裔都没有。在纽约之外,波士顿和洛杉矶交响乐团也一样,出了弦乐部,不要说没有华人,连日韩裔都很难见到。只有刚在卡内基演出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稍微不同,除了弦乐部(包括首席RobertChan)外,还有竖笛副首席JohnBruce Yeh和打击乐首席Cynthia Yeh。
亚裔乐手集中在弦乐(主要是小提琴)和钢琴的现象,不只存在于专业乐手间,就连新一代的亚裔音乐学生里,还是明显的偏弦乐而轻管乐。目前茱丽亚音乐学院的乐团,弦乐部里东亚裔乐手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其它声部就寥寥可数,只有双簧管首席谢晴田(AngelaHsieh)、竖笛部周相宇、法国号首席吴天遐、和打击乐的Chihi-roShibayama。
管乐部缺乏亚裔的现象,并非只是多一个少一个明星音乐家或是乐团乐手的问题,也不是非要把音乐表现和种族多元政治正确扯在一起,甚至也不是以“弦乐部本来人就多,机会大”可以解释,因为所有学音乐的人都知道,乐团里弦乐名额多,但竞争的人也多,所以并不比管乐占便宜。
周相宇 弃琴学笛为升学
曾任纽约爱乐助理指挥和香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黄大德(SamuelWong)说,亚裔管乐手少,可能与历史、习惯和同侪压力都有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铜管乐需要较大的肺活量。
但在亚洲地区积极想要培养一流的交响乐团之际,没有够多够好的管乐和打击乐手,如何提高整体的音乐水平?一面倒地偏钢琴和小提琴,过重地强调做明星独奏家,显然也不是一个健康的音乐环境。既然稀少,那就不如从现有的“珍稀物种”开始,去看看茱丽亚学团的三个华裔管乐学生,是如何开始的。
现在是三年级生的周相宇,在古都西安长大,他说三岁时父母要他学小提琴,但是因为夹琴夹得脖子痛,他很快就放弃了。
到了10岁,他去学竖笛,其实是为了考重点中学,会个乐器可以加分,并没有要走音乐这行,因为他祖父母都是工程师,父亲是牙医,所以家里一向认定他也要念理工科,虽然他的竖笛一直吹得不错,且得过不少奖。但是家里把他送到美国读高中,在密西根的艺术中InterlochenArtAcademy里才念了一年,他就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决定走音乐这条路。
吴天遐 吹法国号圆父梦
来自上海的吴天遐说,他爸妈本来就喜欢音乐,但是生不逢时,碰到插队落户,爸爸后来还当了兵,就没有机会学,所以把梦想都寄托在他这个独生子身上,从小让他学钢琴。他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需要再选个副修,他在老师介绍下,听到法国号的声音很喜欢,就选了这个乐器。
吴天遐说,他没学多久,就决定主攻法国号,原因是“钢琴一天要练五、六个钟头,很辛苦,法国号最多只能吹两、三个钟头。”他的选择显然是对的,在15岁就考进香港的亚洲青年交响乐团,还被乐团老师推荐,让他来美国,也进了Interlochen中学。他今年5月就会拿到茱丽亚的硕士学位。
谢晴田 大学主攻双簧管
目前就读大学部三年级的谢晴田是台湾桃园人,她从小就进音乐班,主修钢琴,副修双簧管,中学时搬到西雅图,也是两项兼攻,不但拿到钢琴比赛奖,和西雅图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又在西雅图青少年管弦乐团吹双簧管首席,直到考大学时才确定主攻双簧管。
由他们三个人学管乐的经历,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他们开始学管乐的时间,都晚于他们学钢琴或小提琴。因为管乐是一个靠肺活量吃饭的乐器,不能从小开始。像王亮因为有个吹双簧管的舅舅,在七岁就开始学习,已经算是起步早的。
茱丽亚音乐学院管乐部主任RaymondMase指出,美国学生几乎都是从中学乐队才开始接触管乐,而决定主修管乐,最早也是15、16岁的事。吴天遐说,他的同学,有的甚至是哥伦比亚、耶鲁大学等一流学府毕业后,才决定走音乐的路。
中国、台湾甚至已经移民来美的家长时兴让小孩子学音乐,但动机不一定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了解。等到音乐表现好,才开始考虑走专业,但是如果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才决定要改学音乐,则大部分华人家长都不会同意。Mase指出,这是美国管乐学生必经的道路,如果“有学生来找我,我会把实际的情形告诉他,让他了解这条路不好走。但如果他真的觉得这是他想要的,那我就会给他最大的鼓励。”
学音乐 需要天分及修养
一般的想法是起步早,要比别人占便宜。然而艺术的造诣除了努力,还要有天分及修养,这是逼不来的。吴天遐说,华人孩子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技术都很好,但是没有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学音乐?一到大学,父母老师不逼了,往往就不知下一步该往那里走,音乐也无法更上一层楼。 周相宇也认为,在中国教音乐的方法,就是模仿,但是钢琴小提琴容易依样画葫芦,因为指法弓法都是看得到的。而管乐器包括呼吸如控制、舌头怎么摆,“全都是看不见的。”一旦看不到,老师有时就不知怎么教,学生也不知怎么学。
周相宇说他观察同学,弦乐和钢琴,有不少是直接从中国或台湾考进来,但管乐就很少,“大多先在美国待过,感染了美国的音乐气氛。”
另一个管乐学生少的原因,吴天遐认为是“国内大多数人还是觉得钢琴和小提琴是最高等的乐器,音乐比赛也以这两者最多。学生可以到处参加比赛,赢得前几名,老师学校都光荣,就会一直鼓励。相比之下,管乐学生就不太受重视。”
过去的管乐学生少,自然现在的管乐老师也少,而好的老师就更少了,这点不管是王亮、周相宇和吴天遐都有相同看法。中国的管乐老师,在国外学习过的很少,对于最新的吹奏技巧、音乐体会都有局限,学生所学自然也有限。他们说,出国对他们帮助很大。
然而华裔的管乐学生要想把水准提升到美国顶尖乐团的水平,还有其它的障碍要克服。
学好管乐 两障碍须克服
有的障碍是单一乐器特有的,像双簧管。
茱丽亚音乐学院木管部主任、也是双簧管老师ElaineDouvas指出,双簧管在所有乐器里最特殊,因为簧片是乐手自己做的,每个人的都不同。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老师,吹出来的声音就不一样,像美国吹法与欧洲吹法就很不同,所以“双簧管学生要想得很清楚,自己要在那个国家工作,最好就在那个国家学。”
有的则是共通的障碍。
梁兆丰表示,虽然同样在乐团,但管乐对个人的音乐掌握要求也比较高。“弦乐通常十几20个人拉一样的音,但管乐几乎一个声部就是一个人,一出来就是主奏,所以不能只求不错,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他说亚洲学生技巧好,但缺乏个性,这点美国学生就比较占优势,尤其是从小听爵士乐的人,创造力就更丰富。
Douvas也指出,她发现亚洲来的学生,对于西方管弦乐曲不是很熟悉,这在考乐团时就很吃亏,“因为最好的管乐段落,几乎都在交响乐和歌剧里。”
Douvas也指出,不管什么乐器,学生都知道,“这是一个工作永远少于应试人数的行业,所以如果不是真的热爱音乐,不会来学。这个行业有太多的未知数、太多的冒险,你一定要有后备计划,如果考不进大乐团,也可以去地区性的乐团、音乐学校当老师,或在社区里做音乐教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