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相关资讯 » 正文

郎朗艾森巴赫联袂倾情献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77

     这是一场让我既充满期待又有些犹豫的音乐会。期待,是因为如今的郎朗已誉满全球,他的实力无须怀疑,有那么多的世界一流乐团与他合作,甚至竞相邀请他,即为明证;犹豫,是因为我从未听过他的现场音乐会,对他的印象仅限于唱片和电视。也曾听到一些对郎朗的非议,包括商业化的包装、演奏时夸张的肢体语言,等等。不过,我最终还是决定去大剧院聆赏郎朗与艾森巴赫领衔的巴黎管弦乐团的现场演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当音乐会上半场郎朗弹完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全场持续掀起鼓掌欢呼的声浪时,就意味着音乐会成功了,郎朗的优异表现彻底征服了所有的听众。须知,贝多芬的这部钢琴协奏曲,兼有古典主义的规范与浪漫主义的激情,要拿捏好其中的分寸并非易事。郎朗弹得非常出色。曾有人批评他的演奏过于外露,缺乏内涵。但只要听过10月28日晚郎朗对贝多芬“四钢”第一第二乐章的处理,这种看法也许会改变。尤其是第二乐章,他的触键是那样轻柔,音色是那样细腻优美,营造出真挚温柔的意境,与乐队奏出的那个泰山压顶般恐怖的断音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入第三乐章回旋曲之后,郎朗的演奏则变为他惯有的热情奔放,音色华丽而干净,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上激情饱满,又多了一份他过去少有的恰到好处的节制,在感性与理智之间达到了平衡,开始显示出一个趋向成熟的世界级演奏家的风范。
     自然,郎朗演出的成功,和恩师艾森巴赫指挥巴黎管弦乐团与他极其默契的配合密不可分。当郎朗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加演返场曲――李斯特根据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爱之死》改编的钢琴曲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只见艾森巴赫轻轻走到舞台边门旁,伫立在那里,与全场听众一起静静享受着他的爱徒对《爱之死》激情澎湃的演绎。
     如果说,音乐会的上半场是“郎朗时间”,那么下半场毫无疑问属于“艾森巴赫时刻”。
     艾森巴赫在上海已是第三次亮相了。第一次,他率领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登陆上海,可以说是惊艳开篇,让申城乐迷从此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第二次他携巴黎管弦乐团而来,以兀立不动仅凭光头鹰目指挥拉威尔的《波莱罗》,让上海乐迷惊叹于他的特立独行;那么,这第三次出场他又有什么别出心裁之举呢?果然,当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的音乐响起,只听从远处传来小号吹奏的森林号角音调,却闻其声未见其人,少顷,三位小号手从舞台边门蹑手蹑脚走出坐到座位上,听众才恍然大悟,艾森巴赫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刻意制造出远方森林的效果,让听众来感受。
     不过,与乐团对马勒《第一交响曲》出色的发挥相比,这只是花边的点缀。在艾森巴赫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温情脉脉的指挥下,巴黎管弦乐团将马勒这部早期交响力作所蕴含的青春的欢乐、田园的风情、世俗的反讽、未来的礼赞,阐释得绚丽多彩,精彩无比。我们再次领略了该团享誉世界的弦乐与木管的不凡实力,而且在艾森巴赫的调教下,巴黎管弦乐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还多了几分德奥乐团特有的扎实凝重。末乐章的尾声,乐队全奏,铜管齐鸣,那雷霆万钧之势中的辉煌灿烂,直慑人心!

更多:

 
关键词: 郎朗,艾森巴赫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