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乐资讯 » 正文

声乐大师郎毓秀(之一)音乐熏陶中的童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音乐周报  浏览次数:177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大师郎毓秀》一书,记录了中国女高音“四大名旦”之一、著名歌唱家郎毓秀从事演唱和音乐教育工作的曲折生涯,既有童年时的音乐熏陶,也有出国留学的点滴回忆。本版从本期开始连载,将带您回顾郎毓秀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
     郎毓秀,1918年11月4日出生在上海闸北虹口吴同里的弄堂房里。
     郎毓秀的祖籍在浙江兰溪。祖父郎锦堂酷爱中国戏曲和绘画艺术,且有一副好嗓子,是擅唱京剧须生的票友,曾同当时的京剧名角吕月樵合演过京戏。郎毓秀是享誉全球的“亚洲影艺之父”郎静山。
     1911年,郎静山经双方父母的撮合与长他4岁的翁瑞莲小姐结婚,育有一子三女,二女儿就是郎毓秀。这桩包办婚姻勉强维持了15年,到郎毓秀6岁时离异。郎毓秀的父亲和大哥郎毓祥留在上海父亲的身边。
     家中一下子少了一半人,父亲外出工作,大哥上学读书,只剩下郎毓秀一人,家里变得冷冷清清。
     她靠在家门口,看着弄堂里的小朋友们溜旱冰,其中有个大个子青年,一只脚上绑着四轮溜冰鞋,一只脚在地上一蹬,一直溜到弄堂口。当那大个子青年滑回来时,看见这位小妹妹欣喜地盯着他,就过去招呼,并把自己的滑冰鞋卸下,绑在小妹妹的脚上,帮她滑起旱冰来。这位小青年,就是后来成为上海电影大明星的张翼。
     郎毓秀的童年生活是在只有父爱缺少母爱的岁月中度过的。也许就是因为缺乏女性柔情感染的缘故,她性格开朗,不像一般女孩那样,守着小房间,玩布娃娃或学做针线。而今她还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男性朋友比女性朋友还多。
     郎静山除摄影之外,还是一个音乐迷。他喜爱西洋音乐,那时他家备有手摇留声机,他每天晚上在冲洗相片之余,总要上紧留声机的“发条”,放上几张唱片,不论是器乐的还是声乐的,他都爱听。小毓秀靠在留声机旁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与音乐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开始模仿着唱片哼唱起来,反反复复地跟着唱,先是把旋律记住了,哼唱之中她还奇怪地发觉,歌唱家的声音不同于普通人讲话、喊叫的声音,带有金属的效果,特别好听,说它是假声吧又觉得是真声,这假中有真,不知又怎么“真”出来的。于是她就更认真地模仿,揣摩着他们的发音方法和那些美妙的假声的来由。唱片多数是西洋音乐,如《小夜曲》《圣母颂》等作品,这些唱片有英语的、意大利语的,也有日语唱的民歌,八九岁的小毓秀当然不懂外语,但凭着她的痴迷与执著,终于把这些曲调都记熟了,也因此磨损了唱片。从唱片的磨损中换来了女儿的收获,给了郎静山莫大的欣慰。
     郎毓秀从歌唱中受到西洋音乐的熏陶,这是不奇怪的,但她还有难得的机会,学会了不少民歌。10岁的哥哥上学后,家里有一位来自苏北农村的老保姆陪伴着她。老妈妈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她经常一边干活,一边口里哼着小调,特别在烧饭时,总喜欢把小毓秀抱在膝头,一边往灶膛里添谷草,一边给她哼小曲。老妈妈苏南的、苏北的歌都会唱,高兴时还一句一句教她唱。她听到这些民歌,觉得与那些歌曲截然不同,民歌的如诉如泣,会叫小毓秀感动得眼眶里盈出泪水。这些哀怨的江苏民歌,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上学后,郎毓秀自然特别喜欢音乐课。她歌唱得好,每次排演文娱节目总少不了她。一次学校里要排演黎锦晖作曲的歌舞剧《麻雀和小孩》,老师就选中了活泼可爱的小毓秀扮演主角小麻雀,这可乐坏了他们一家人,郎静山连夜给女儿设计演出服,很快勾勒出一件轻盈的舞裙,后来想到小麻雀的形象,又加上了翅膀,第二天就把图纸交裁缝做了两套舞衣,一套粉红色,一套蓝色。小毓秀穿上父亲设计的舞衣,舞姿更漂亮了,每次演出完毕,小朋友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小麻雀出名了,不仅在学校内,而且还被邀请到兄弟学校去表演。
     郎毓秀读高小时,就开始有了英语课。而且除音乐和其他文化课之外,还可选修钢琴。英语,她很喜欢,因从小就听西洋的歌曲,恨不得一口气就把英语学会,好对付所有的英语歌曲。钢琴的选修课也叫她全神贯注,过去只在唱片里听到它的叮口当声,而今这庞然大物就在眼前,备感亲切。她第一次触摸到钢琴,非常好奇,手指按在键上,能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实在是太美妙了。她一开始学钢琴就入迷,每天功课结束之后,总舍不得离开钢琴,总要对着那本《拜厄》弹到学校清查教室时,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父亲发现女儿对钢琴的痴迷,就下决心购买了一台进口的钢琴。
     家里有了钢琴,顿时热闹起来,郎毓秀每天伴随着自己的琴声练唱,妹妹毓贤受到感染也喜爱上钢琴,跟着姐姐弹起来。自己也喜爱音乐的父亲,看到两个女儿轮番练琴,他非常欣慰,小天使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后来在郎毓秀的《七十忆我的音乐生涯》中这样回忆这段美好的生活: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不讨厌我的琴声和练唱声。如今想来那是多么大的宽容与支持啊!
     此外,父亲还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当时上海音专已成立数年,还有工部局的管弦乐队,一有演出,他们父女准是座上客。
     郎毓秀的童年是幸运的,她在父亲的呵护下,得到了那个时代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熏陶。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西洋音乐,为她今后进音乐学院学习、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深造,铺就了一条通衢大道。童年苏北老保姆传授给她的民歌,使她在学习西洋音乐同时,深深扎下了民族音乐的根。

更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