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乐器企业资讯 » 正文

李书:我不懂琴 可掌握着世界最大的提琴加工企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www.globalmi.com  浏览次数:117

    (本网讯):来自《中国商人》报道:“我不懂琴,可我每天都跟琴打交道,我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加工企业。”江苏凤灵乐器集团的董事长李书如是说。  
    虽然只会拉几个简单的音符,李书一有空还是喜欢摆弄小提琴。他经营的企业是专门生产提琴的,他手中有一把韩国提琴,是他1993年第一次出国花1300多元买的。  
    这把琴一直被李书当作宝贝,可他的手下员工一看到它就有些生气,因为这是一把“麻烦”琴。  
    激怒职工惹罢工  
    1998年的一天清晨,厂干部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修理车间内静悄悄的,桌上、地上到处堆放着需要修理的小提琴,却没看到工人的影子。  
    几十位工人都聚集在了车间外罢工,其他车间的职工闻讯后,也蠢蠢欲动。工人们的情绪如此之大,源于对厂里新推出的考核办法特别不满意,而这种新规定就是李书买到那把韩国琴后想出的。  
    李书觉得自己厂生产的提琴没有韩国琴好,为提高质量,他给厂里的各级管理人员下达了一个硬任务:李书让管理人员每天必须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那些被挑出毛病的职工罚款。  
    职工为此叫苦不迭:“我以前一天做10把琴,考核办法实施以后只做8把琴,可还是被挑出很多毛病。我做梦都想把它做好,但是一不留神一天又是白干了。”  
    其实,李书的考核办法类似“摊派罚款”。他规定每个月每个部门必须上交一定数额的罚款,因为担心受罚,职工们都会努力尽量做好。可管理人员因为有罚款考核任务,必须得不断在工作中挑毛病。  
    于是,挑来挑去,职工们感到厂里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终于,一些人无法忍受了。  
    罢工进行中,正在办公室忙碌的李书赶到了现场。不料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工人们很失望:“这个制度一定要执行下去,我是不可能收回的。”  
    所有的工人都扬起了头,眼睛瞪着李书,现场的气氛显得相当紧张。李书清了清嗓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的质量跟国外差距这么大,那我们怎样才能赶上国外甚至超过国外的质量呢,只有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所有的干部职工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说完这番浅显易懂的道理,李书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给职工的持久压力方面,你们有比我更好的方法吗?”  
    人群一片寂静,职工们一时说不出反驳的意见,李书继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扣你们的钱并不是装进自己的腰包,只要你们做得好,我可以再添五百、一千元作为奖励。”  
    一场剑拔弩张的对峙烟消云散,厂里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用职工们的话说,他们的董事长能言善辩,总是“常有理”。而李书私下里却对一些职工说,他采取那么严格的考核办法其实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把韩国琴给了他太大的压力,让他总会想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赔偿订单二十万  
    李书经营的企业地处江苏泰兴市的溪桥镇,原是一家小小的镇办乐器厂,最早给上海提琴厂加工弓杆、琴头等零部件。  
    1980年,刚满28岁、出身农民的李书当上了这个厂的厂长。随即他想方设法和上海提琴厂搞起联营。这样,借助对方的技术、资金、市场,李书的乐器厂也渐渐能独立生产出整套提琴产品了。  
    作为一种乐器,小提琴的制作难度大、工序相当繁杂。一把琴做出来得经过18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有差错都会影响小提琴的质量,自己的小企业终于能生产出整套的提琴产品了,李书感到很自豪。  
    然而,1993年,当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法国参加国际乐器节时,他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震惊的现象:“我们当时的定价是28元,国外小提琴跟我们一样的档次、一样的材料,却能卖到一千多。”  
    不仅价格相差悬殊,质量也差得没法比。在这之前,李书一直以为自己厂生产的小提琴相当不错。大受刺激的李书决心要向国外同行看齐。他花了1300多元,买了一把韩国琴带回厂,和职工一起研究。  
    李书把在韩国琴中悟出来的优点用在了生产中,接着又想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质量,摊派罚款的考核办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考虑到提琴不是大众消费品,李书觉得要想赚大钱,需要依靠巨大的国际市场做出口。不久,他却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一年,李书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发往加拿大的一份大订单。可产品发出去不久,却纷纷出现了变形、开裂的问题。  
    “这是我们在材料的处理过程当中缺乏技术造成的。另外,我们的产品从整个档次,尽管比以前好了,跟国外仍有差距。”李书坦然接受失败。  
    这次失败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李书给对方赔偿了二十多万元。二十多万差不多相当于他们当时半年的收入,本想赚大钱的李书遭遇到了他办厂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怎样才能解决质量问题呢?那段时间李书翻来覆去地仔细琢磨。慢慢地,他理出了一条思路:厂里的职工基本都是些不懂音乐、也没受过什么培训的农民工。要靠这些人解决技术问题,必然有很大限制。要想把产品质量提高到国际水准,必须得请高人指点。  
    制作大师拒绝邀请  
    这么一想,李书豁然开朗。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郑荃。  
    郑荃是我国著名的提琴制作大师,他是我国第一位派到意大利学习提琴制作的留学生。1987年,因为在国际上获得提琴制作金奖而一举成名,后来他还屡屡获奖,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提琴制作大奖最多的人。  
    李书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郑荃的。他想,如果能请到郑荃做厂里的技术总顾问,一定效果显著。李书马不停蹄赶往北京,通过中国乐器协会的负责人的引荐,他见到了郑荃。李书迫不及待地向郑荃说出了自己想请他做技术总顾问的想法。不料,郑荃一口谢绝。  
    “当时我也有点顾虑,有些企业来请我们,并不是真心实意想提高技术,而只是想利用名人效应制造效果。”郑荃坦言心中的想法。  
    郑荃的拒绝多少让李书有些尴尬。可换位一想,他完全能理解这种顾虑,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  
    第二天,李书又热情地和郑荃联络,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希望能到郑荃做琴的工作室去看看。这一次,郑荃爽快地答应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亲眼看到郑荃做的小提琴后,李书对郑荃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每把小提琴都是精刻细雕、符合国际标准,整个工艺要求非常高。  
    李书打定主意一定要请郑荃做技术总顾问。不过,他知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事。郑荃已经拒绝了他,再要改变初衷谈何容易?  
    李书一时之间也没有好想法,他能想到的就是和郑荃加强联系。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北京拜访郑荃。有一次,他还邀请了郑荃到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小提琴博览会。  
   “那一次我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因为在国外什么都贵,要省吃俭用的过。但是我去了以后,来来去去都打的,吃饭都上正式饭馆。同行的人都说沾了我的光,否则他们只能坐地铁、吃自助餐了。”因为李书的真诚,郑荃的回忆里充满了感动。  
    两人交往数次后,李书终于鼓起勇气向郑荃发出邀请,请他到自己的企业去看看,为这个决定他在心里盘算了很多遍。那时李书工厂的技术和质量虽然还不成气候,但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已经位居全国第一。  
    赔钱换来长期订单  
    郑荃如约来到了李书的凤灵公司。一到厂,郑荃就颇为感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的生产量,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企业的琴做得非常多。”  
    这样的感叹完全发自内心。因为郑荃做的是艺术琴,整个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一年只做几把琴。可在李书这里,完全是工厂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一年要生产几十万把琴。  
    当郑荃与职工们说起提琴的制作时,他发现他们的看法与自己完全不同。“很容易的,就像家里做个板凳一样简单,只要把其中的一道工序学会,按部就搬地流水操作就行。”职工的回答让郑荃深感意外。  
    要做好一把琴,中间的学问特别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琴能卖几百元,有的琴却能卖到几百万的原因。面对这些工人,郑荃改变了态度。他答应了李书的邀请担任他厂里的技术总顾问。  
    在凤灵公司,郑荃深切地感到,收获与投入太不匹配。厂长们五六点钟就要起床,但每一把琴只能赚一元钱。郑荃不禁

更多:

 
关键词: 提琴,凤灵,乐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