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乐器每日资讯 » 正文

他让哈萨克族古乐器重见天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伊犁日报  浏览次数:95

     杰提干姆(杰提意为7,干姆意为儿子)和沙斯尔那依(口弦)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民间乐器,已经失传了很多年。如今,在州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沙根德克的努力下,这两样乐器被他复制成功,失传的杰提干姆、沙斯尔那依得以重见天日。12月14日,记者和沙根德克取得联系,了解到他挖掘和研制杰提干姆的经过。
     哈萨克族在与牧群为伍的日日夜夜里,为了表达他们与大自然、与各种动植物依依相恋之情,创造了各种乐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沙根德克告诉记者,小时候听他奶奶讲过杰提干姆、沙斯尔那依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有7个儿子,他们为了消灭熊害都相继死去。老人时常想起7个儿子在一起玩羊髀石的欢乐情景,悲伤的老人就用7个儿子留下的羊髀石、马尾丝制成乐器,并用这乐器在草原上日夜弹唱,悠悠的琴声中充满了老人失去儿子的悲伤之情。从此,哈萨克族人民就有了这种乐器,并把这种乐器命名为“杰提干姆”。数年来,沙根德克将杰提干姆的传说一直记在心里,但真正迷上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还是1986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学习时。有一次,沙根德克在一本有关哈萨克族历史的书上看到了奶奶在故事中描述的杰提干姆、沙斯尔那依等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热爱音乐的沙根德克就有了一个梦想―――把哈萨克族传统乐器搬上舞台。
     1988年大学毕业后,沙根德克被分配到原伊犁地区歌舞话剧团工作。1993年,伊犁州歌舞团成立。当时任副团长的苏里坦哈孜说,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歌舞团应该有自己的民族乐队,他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苏里坦哈孜开始四处寻找、制作乐器。沙根德克就将在书上看到的杰提干姆的事告诉了苏里坦哈孜。1995年,苏里坦哈孜从哈萨克斯坦带回一个杰提干姆的纪念品。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是类似汉民族古琴和古筝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沙根德克看了之后爱不释手。
     苏里坦哈孜与沙根德克就仿照纪念品将失传的杰提干姆复原。琴是制作出来了,但因为失传年代太久没人会弹。苏里坦哈孜先后找了两个团里的骨干来弹它,但他们试了一下就不感兴趣了。苏里坦哈孜发现沙根德克是一个认真踏实,做事情有决心、有恒心的人,就将杰提干姆交给沙根德克,让他白天黑夜练习。为了摸索出杰提干姆的弹奏技术,沙根德克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杰提干姆和古筝有点像,但杰提干姆无松紧琴弦的琴轴。沙根德克就按自己的想法来弹,他通过左右移动作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在沙根德克的不懈努力下,杰提干姆终于发出了舒缓、悠扬的乐曲声。从此,沙根德克和杰提干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在新疆电视台举办的古尔邦节文艺晚会上,沙根德克用杰提干姆演奏了哈萨克族名曲《黑走马》,一举成功。多年的演奏实践,让沙根德克发现了杰提干姆存在着局限:音域窄,音色低沉,音量小。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让杰提干姆靓丽起来,经过苦思冥想他开始动手进行改良。他将杰提干姆琴弦增加到20根,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他们制作出的第一个杰提干姆现被州博物馆收藏。
     也就在这一年,沙根德克又接受了吹奏哈萨克族古老乐器沙斯尔那依的任务。
     沙根德克对记者说,传统的哈萨克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据文献记载,沙斯尔那依,哈萨克族人称之为口弦,它由各种材质制作。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口簧、口篾、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为主,现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族民间还有一种叫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它的音色柔和、圆润,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关于沙斯尔那依的记载,只在古书上有一些零星的、说法不一的描述。沙根德克现在吹奏的沙斯尔那依是泥制的,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目前由于技术原因,国内还无人能仿制出来。
     1997年,州歌舞团民族乐队参加了全国民族器乐比赛,沙根德克用杰提干姆和沙斯尔那依领奏《草原石人》,获得了金奖。
     去年5月,沙根德克还参加了“2006年全疆器乐大赛”,杰提干姆和沙斯尔那依各具韵味的音质,让现场的观众们感到很新鲜,也很动听。
     今年11月,州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赴京参加由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中央电视台承办的“2007CCTV民族管乐电视大赛”展演。虽然是首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但他们带去的《喀拉角勒卡》作为展演的第一个曲目,很快将在场观众引到艺术的天堂,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表演中,部分演奏员也放下手中的乐器,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者的行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欢快、祥和的气氛。
     沙根德克兴奋地说:“此次展演不但使伊犁州民族管弦乐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且宣传了边疆伊犁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目前,沙根德克已把自己演奏杰提干姆和沙斯尔那依的乐曲录制成CD和磁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领略到这些古老乐器的魅力。
     为了让哈萨克族乐器更好地传承,沙根德克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他一边摆弄着乐器,一边说:“绝不能让这些乐器在我们手里失传,一定要把它们传承下去。”
     今年30多岁的沙根德克数年如一日地挖掘、改进、传承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看着这些如今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乐器,记者深深地被他的行为和理想所感动。在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始终保持着健康旺盛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为少数民族的文化矢志不移地努力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伊犁州歌舞团近年来发掘出的40多件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如今在舞台上经常演出的还不到10件。这些乐器中,如阿德尔纳、切尔铁尔、巴尔布特等虽然已被正式列入伊犁州歌舞团民族乐队乐器中,但会演奏这些乐器的演奏员屈指可数。
     据了解,发掘出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参加平时演出,主要是因为这些乐器没有群众基础,很难普及,还有的乐器因为非常古老,音色、音准等与现代民族乐器相比很逊色,不适合舞台演出,只能作为研究资料保存。
     为了使这些民间乐器能传承下去,伊犁州歌舞团派专人学习演奏这些民间乐器,相当一部分乐器经过改进后,将逐步走上舞台。

更多:

 
关键词: 古乐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