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师资讯 » 正文

重庆木匠成为制琴大师的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东方网  浏览次数:422

      11月7日,一把出自重庆人之手的小提琴出现在北京。到北京开演奏会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大师克莱默,试了试琴,惊叹没想到中国小提琴这么好,并希望自己排练时能用上这把琴。这个创造传奇的木匠就是重庆市荣昌的62岁制琴大师何夕瑞。(11月14日《重庆晨报》)     
  据报道,何夕瑞的这把小提琴称之为“三圆琴”。他制造“三圆琴”的初衷是,填补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30年前,何夕瑞开始进行小提琴低音方面的改造,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成果,他一气之下曾把自制的十几把琴扔进了火里。两年前,何氏三圆琴低音部分终于解决好了,并自成体系DD高音更加清澈透明,低音更加浑厚有力。     
  一个普通的木匠,居然成了制琴大师,连世界小提琴大师都惊叹“没想到”,这在一些人看来更觉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何夕瑞终于创造成功了!我们在为之祝贺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自古到今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以及方方面面的创新实践说明,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飞往太空、奔上月球,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断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后来,牛顿对这一幻想提出了科学的预言。他说,如果有一门放在高山之巅的大炮,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将炮弹水平发射出去,炮弹就可以环绕地球飞行。牛顿的预言给20世纪世界各国科学家以启示和鼓舞,竞相研究飞往太空的理论和技术。今天,这个“不可能”的幻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事实上,许多重大的、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恰恰是从征服“不可能”中取得的。创新实践中,大凡认为最“可行”的创新设想,往往是最容易实现的;相反,那些认为“不可能”的创新,往往也是超常规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突破性甚至革命性的成功。何夕瑞为了制作“三圆琴”,整整花费了他30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坚守自己的“初衷”,终于创造成功并填补了我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因此,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决不能轻易地说“不可能”。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重庆木匠成为制琴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人人都是创新者,只要坚守科学的判断,不为困难和挫折所动,不为他人的冷嘲热讽所扰,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就会取得成功。作为领导者,我们应努力为部属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鼓励他们的“奇思异想”,并与他们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帮助定下决心,千万不可枉下“不可能”的结论。

更多:

 
关键词: 制琴,大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