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乐资讯 » 正文

申报文化遗产 东莞寻找四百年木鱼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李映民 段利华  作者:中新社  浏览次数:175

    广东东莞市从一日起开始,为四百年木鱼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日来记者在东莞的城乡寻觅四百年木鱼歌的芳踪。
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四百多年。从那时起,木鱼歌成为东莞城乡民间抒发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木鱼歌的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它的唱本叫做木鱼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民间一般是用东莞方言的说唱形式,演唱时多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没有乐器时也可用竹板击节,配合朗诵。
    在这四百余年时间,东莞涌现出数以万计的木鱼歌爱好者,街头巷尾,到处都有木鱼歌声。然而,时至今日,原来家家吟唱的木鱼歌日渐式微,对于东莞人来说,木鱼歌更多地已成为一种伤感的记忆。
    最近在东莞市横沥镇新四小田头村,竟找到有人会唱木鱼歌,而且还保存家传的木鱼歌磁带。记者来到了小田头村,在普洱茶袅袅的清香中,年近花甲的梁杰良医生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起,他的已逝世的父亲梁树森的木鱼歌情结。
    据梁医生回忆,他父亲当时是远近闻名的“秀才”,自然也接触到当时十分流行的木鱼书。因为木鱼歌歌词浅白,人们易懂,不需要有多少文化知识便能听懂,很受人们的喜欢,“秀才”梁树森当然不例外,他不但很快就学会了唱木鱼歌,而且自己创作木鱼歌,自创自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又精心地把自己唱的木鱼歌录成磁带,对木鱼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梁医生回忆自己旧时木鱼歌流传的盛况。那时,街头巷尾,到处都有木鱼歌声。演唱一般以巷为单位,以妇女为主,大家一起凑钱,等凑够了,白天活计忙完了,晚上就可请艺人唱一次。当时多在夏天唱,从晚饭后开始,大约唱两个多小时,中间休息一阵,十点后收场。
    演唱的场地是巷子里比较空旷的地方,艺人坐在中间的高椅子或者凳子上,听众蹲着或者是坐在艺人周围,有时候附近别的巷子的妇女也会来听。那个年代乡间没有无线电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其他集体文娱活动也少,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禁锢的生活环境下,听木鱼歌是一年里难得的几回享受。
    那时候东莞普通大众喜爱木鱼歌,到了“家家解诵摸鱼儿”,其鼎盛时期至“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坐而歌”。
    随后,梁医生带记者去寻找村中仅会唱木鱼歌的两个老人,其中一位是他的老母亲王婆婆,另外一位是姓邓的婆婆。记者漫步于小田头的狭窄深长的小巷,仿如走进了江南的悠长的古巷。
    在梁医生的老屋里,记者见到了王婆婆和邓婆婆。 梁医生打开他父亲录下了的磁带,静静地,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时光,其父梁树森以其独特的悲音演唱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木鱼歌是七言长篇叙事诗,杂用莞语,唱一句而延半刻,慢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那一声声熟悉的土话俚语,一段段深情的歌声,把听者带进了动人的故事当中。听着听着,王婆婆不禁潸然泪下。 
    小田头村正以其平静无息的方式保存了其特有的文化――木鱼歌。莞人唱木鱼书有两种方式,一是读歌,二是雅唱。现在东莞懂雅唱者几乎没有了,两位婆婆是懂得读歌的,在记者的要求下,王婆婆给记者说唱梁树森创作的《山水鲤鱼》,动情之处,双手并划,很是沉醉。
    王婆婆还说,每逢节日,很多人都请她们唱,那时听的人多,人山人海,很是热闹。“当时一到晚上,乡亲们便围坐在一起,听我们几个会唱木鱼歌的弹唱”,王婆婆说起那段往事,脸上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仿佛又回到那段令人向往的时光。
    梁医生说,他的老母亲已十多年没唱,即使唱,也是自己一个人听,因为“再也找不到喜欢听的人了”。 
    走出梁医生的家门,记者沿着村中的漫步,耳边仍然回响着袅袅的木鱼歌声.

更多:

 
关键词: 木鱼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