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论文大赛显著特点是:在创新的理论指引下,在和谐文化的艺术氛围中,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和安徽的戏曲音乐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它将对我省的音乐文化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篇论文对民族音乐的美学思维注入了新血液,拓宽了新的艺术视野。如《论“线条美”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技巧表现》,是一篇有艺术见地、艺术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意蕴、内涵、感情、意境及中华民众的审美情趣,进行科学而深刻的剖析,使读者感悟到“线条美”是中国五千年音乐文化的灵魂所在,精髓所在。论文并对《牧童短笛》《花鼓》等钢琴曲,在旋律线条美与和声复调织体有机地融为一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在另一篇《声乐伴奏形式的美学思考》一文中,把歌唱艺术与伴奏艺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了科学而深刻的研究,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该文打破了以往“托腔保调”的陈旧观念,对伴奏在演唱中的地位、作用,给予了准确的评价。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每一个歌唱家的演唱成功,除了歌唱家本身的艺术功力、技巧和修养外,同时与其伴奏的有机结合,亦是构成演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情感的烘托,节奏的快慢、强弱对比以及动与静、激与抒艺术处理等,对于一个歌唱家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均有着直接关系。
大赛论文理论上多角度地对安徽戏曲音乐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一批有识之士把目光瞄准了安徽的戏曲音乐领域,他们对徽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撰写了有见地、有分量、有价值的论文。如《从唱腔、语言谈京剧徽剧之间的渊源关系》,该文作者将梅兰芳演出的京剧《宇宙锋》与徽剧老艺人所传授的《宇宙锋》中的反二黄声腔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对比中人们可以看到《宇》剧在京徽两种音乐的结构、旋法、线条、骨干音、上下句音,以及调式等,基本上是相同的。通过多种谱例的对比,使人们清晰地看到,徽京血脉同源的历史轨迹。再如《如何把握黄梅戏的音乐韵味》一文,更是精辟地、系统地、科学地把黄梅戏传统唱腔归纳为六个字,即“四板”、“三腔”、“杂调”。在论文《戏曲音乐腔形变化的一般性探索――以黄梅戏的音乐为例》一文中,有关“腔形的腔内变化”与“腔形的腔外变化”等段落里,更以黄梅戏为例,做了精湛的解析与论述。
《黄山与古琴》一文,把一山一琴两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至高品牌,有机地联袂交融一起,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与考证,并通过史料、悬崖石刻、名人诗词,大家手书等实物,使人们领悟到“山”与“琴”结合的史实。《音乐表现欲的激活》《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把人们带进多彩的音乐境界里,使人们看到音乐美学与音乐美育等在课堂、舞台、荧屏、银幕上的光彩照人的魅力!(本文转自神州乐器网乐坛风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