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陌生,特别是戏曲音乐,接触的机会甚少,感兴趣的人不多。越是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展戏曲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京剧教学中的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让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关键词] 京剧艺术 课堂教学
一、“传承‘国粹’”――京剧文化进课堂的历史意义
1、京剧文化的经久魅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京剧艺术更绚丽多姿。京剧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以它独特的魅力享誉全世界,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国粹。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京剧艺术的后继危机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受到来自西方传入的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民间音乐教育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在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只是处于附属的地位。以至于流行音乐统占了整个校园的音乐空间。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是的,不可否认,现有的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也是非常薄弱的,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戏曲音乐教学几乎是空白,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是否扎实。以至有好大一部分教师对戏曲不感兴趣,谈何培养引导学生学好戏曲呢?所以,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对他们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如果京剧不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即使是国粹也同样会受到自下而上的威胁。
许多音乐教育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在新的艺术课改课堂中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如何让京剧艺术成为孩子的“抢手货”。笔者就京剧进课堂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二、“京韵渲染”――小学生京剧赏析意会的唤醒
小学生对戏曲的爱好是容易培养、引导的。而对一个人来说,儿时所形成的爱好、习性常常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往往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只有我们在校园里营造起欣赏戏曲的氛围,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步入京剧艺术殿堂.。
孔子语: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乐之”可谓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要实现它必须以“好之”为前提,而良好的教学艺术策略就是要将乐学思想有效地实施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和机械的。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而且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普及戏曲教学不能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唱为主,而应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枯燥的技巧训练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笔者针对戏曲的特征以及根据学生的好动、好奇、好新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戏曲的殿堂。教无定法,在于得法,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方面来感受京剧,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欣赏京剧的积极性。
1、投其所好 兴趣高涨
我在四年级欣赏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中,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京剧中快节奏的场面及鲜明的脸谱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课前导入部分我选择了京腔京韵的流行歌曲《唱脸谱》,跑圆场进入教室,既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的欣赏水平,投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又顺其自然地导入了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从网上下载的大量图片、剧照,呈现给学生视听结合的审美愉悦,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直观、生动形象。在讲述“唱、念、做、打”的“打”时我精心挑选了《苏三起解》的武打场面,讲“做”时,又选了《红娘》片段。学生们都全神贯注于大屏幕。显然他们已经进入状态了。这时,抓住学生兴奋之机,及时引导模仿一些简单的戏曲动作,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在绘制脸谱时,有京歌伴奏,始终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良好氛围中,师生共同感爱、体验、享受音乐美、艺术美。曾听过临海中学刘燕玲老师上的一堂戏曲公开课《京剧》,当向学生范唱各种剧种时,刘老师那有板有眼的演唱,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一会儿是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一会儿是豫剧:《刘大哥讲话》;一会又是黄梅戏:《天仙配》。我被她那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得道的戏曲功底深深震撼,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接下来的台步示范,更象个十足专业演员,武旦,武生的亮相,老生,小旦的行礼,然后试着让学生参与,体验。有了以上教学铺垫,学生对京剧有了初步了解,对下面学唱片段《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环节就迎刃而解,学生表现的积极态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刘老师通过自身的范唱和表演,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态度。
2、趁热打铁 进入欣赏
为了收到更好的欣赏效果,在教学中我结合小学生好动,模仿力强的特性。我让学生从“动眼、动耳”到“动口、动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了欣赏过程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方位欣赏作品。首先趁着学生的兴致,我开始通过课件让学生静心完整欣赏整曲。刚刚听到的唱段是《红灯记》中主人公之一李铁梅的唱段,你们能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听出她的年龄、性格、形象吗?这时,再板书几个表现人物神态、性格的词汇让学生选择:沉着、忧愁、天真、开朗……学生很自然地选择了李铁梅是个天真且开朗的小姑娘这一形象特征。此时,及时告诉学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你们能通过听觉正确地感受到,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决定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京剧中的主要唱腔“西皮”那活泼、刚劲的曲调,也加深了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因为剧中人物铁梅的唱段非常精彩,但是难度不是很大故在听过以后,我加入了集体哼唱,跟原唱边唱边表演。学生听得明白、看得仔细、唱得认真。
3、游戏助阵 激发潜能
京剧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要富有创造性。京剧艺术走进音乐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要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如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学生几张脸谱,让学生开展“化装舞会”,让学生自己找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借助游戏性的艺术活动,还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找伙伴的过程中锻炼了同学间的合作,获得了相互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
仍以京剧脸谱学习为例,我通过教唱糅合了通俗歌曲与京剧唱腔元素的京歌《说唱脸谱》,还设计了让学生画脸谱,并注明表现人物的环节,给他们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四十几个学生画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物,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再戴上同学画好的脸谱表演一下神话中的这些神仙高人,走走京剧台步,做做简单的做打动作。真是一件快乐得不得了的事情。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来就是戏曲学,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所以教师要自己先迷上戏曲,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较为地道的戏曲功底,那样孩子们就会觉得我们了不起,并萌发“我也要学戏曲,像老师那样了不起”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三、“口传心授” ――小学生京腔学唱的有效途径
当今的音乐课堂上,学习歌曲一般都采用先唱谱后填词,或采用先唱词后唱谱的方式,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乐谱, 且完全按照乐谱学习。而中国的戏曲音乐讲究的是韵味,有些“昧”是乐谱所无法表现的,“韵”、“味”这两个字在京剧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京剧最具有特色的东西。例如:它的手、眼、身、法、步行腔、调门……都无不将其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短短的一个情节往往要演好几幕,一字多音可能长达十几小节,但我们知道,京剧的味儿就在于此。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戏曲音乐的特殊韵味,难以感觉到戏曲音乐的语言魅力,难以感悟到戏曲音乐的意境魅力。
在中国的戏曲界,艺人们习惯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这种传统的戏曲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还是能满足学生的求学要求的。例如:学生往往对戏曲唱腔中那长长的拖腔学起来感到特别困难,很难理解,很难把握,也很难学会。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范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的方法,边唱边做,适当加一些打击乐器,边演边敲。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关注教师的演唱与动作的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一句句模仿,一句句细品,一句句体会,学生渐渐进入角色,开始慢慢品味唱腔的韵味,甚至加入自己的理解,有了“创新”唱法。当老师以“口授”这种形式教唱时,其实已经把戏曲的音乐旋律连同他所领悟到的唱腔中意境美、线条美、装饰美、语言美、韵味美和只能“意会”的经验等通过这种简单的口授形式直授让学生心领神会,达到“心传”的目的。
四、“亲近京韵”――小学生京韵审美性情的绽放
在京剧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学习资源,提供广阔的学习途径,让京剧教学超越时空。让学生审美性情尽情绽放。如学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每个班以合唱的形式,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京歌的比赛。目前每班学生至少会唱两到三首充满着京韵的歌曲和一些现代京剧的片断如:《沙家浜》、《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穆桂英挂帅》等选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京歌班班唱”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京韵文化中得到了洗礼。又如,为了让学生对京剧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组织一系列专题活动:京剧常识音乐板报赛;邀请专家或文化馆老师讲座;京剧名段学唱;观看著名的京剧影片,京剧特长生“专场”演出;谈自己对越剧艺术的感受;以及戏曲常识抢答等。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戏曲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搜集大量的音乐史料,将故事、诗歌、散文、舞蹈、游戏、表演、美术等引进课堂。只有把这众多的美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才能使学生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唤起审美知觉、拓宽审美视野,还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
弘扬民族文化,匹夫有责,振兴戏曲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戏曲院校是培养演员的阵地,那么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观众,小票友、小戏迷。只要音乐教师带头,上下联动,长久之往,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