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小提琴  吉他  笛头  双簧管  电钢琴    长笛  钢琴  古筝  乐器展 
 
首页横幅商城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相关资讯 » 正文

走进北欧看教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上海乐器网  作者:教育论文  浏览次数:249

      作者系原广州市80中学副校长,现白云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秋天的北欧,大地色彩斑斓,城市古朴宁静,彷佛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令人如梦如幻……
  我们白云区教育代表团一行十人,一路走来,一路沉思,试图参透北欧基础教育的种种玄机。这里跟校长们分享的,是我们考察途中的两个小小感悟。
  愤怒的孩子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有一处著名的“生命主题雕塑公园”。园内291座雕塑作品,全部出自誉满世界的挪威雕塑艺术家古斯塔夫・维格兰之手。维格兰耗尽毕生心血,刻划了400多个表现生命主题的裸体人物形象。其中有一尊名为“愤怒的孩子”的雕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说,“愤怒的孩子”很受挪威人喜爱。
  只见“愤怒的孩子”双手紧握拳头、两肘外弓、双脚跺地、眉头紧皱、嘴巴大张,好像有一种莫大的委屈要往外爆发!这与我们刚刚在学校里、公园内见到的欢乐无比的孩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愤怒的孩子”为何愤怒?
  “愤怒的孩子”创作于19世纪,其时北欧孩子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有这样一些反映当时欧洲儿童生活及教育的记述:
  ・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人们已意识到,儿童在学校里是那些枯燥乏味的作业及严酷纪律的受害者。一些关于儿童健康的调查表明:儿童的生活并不愉快,心智疲乏,弯腰曲背,胸腔萎缩,当儿童离开学校时,他已不再像一个儿童,这是非常不幸的。
  ・从19世纪最后十年开始,人们越来越关心儿童的健康,与此同时,人们也更清楚地看到了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瑞典诗人和作家爱伦・凯甚至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
  从蒙台梭利的这些记述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19世纪欧洲儿童的生活状态是令人担忧和同情的,在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众多真实的“愤怒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社会对儿童生活、儿童问题极其关注,并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儿童的秘密,为一个“儿童的世纪”的到来而努力。由此,我们不难猜到“愤怒的孩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北欧,已经成为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社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地方。这里有十分完善和人性化的“儿童保护法”,更重要的是,热爱生命、尊重和爱护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已经成了北欧社会的共识和北欧人的自觉行动。北欧的司机见到孩子在路上行走时,会主动给孩子们让路或耐心地等待,而不去按催促的喇叭;北欧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开心快乐和有学习兴趣,而不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北欧的学校会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课程,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考倒孩子。
  今天,北欧的孩子不再生活在成人的主观意志之下,他们的天性与个性得到了很充分的尊重与保护,他们自主、欢乐、幸福。在北欧的现实生活中,再也找不到“愤怒的孩子”的踪影;北欧大地上,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育家蒙台梭利、诗人爱伦・凯和雕塑家维格兰所期待、所预言的那个“儿童的世纪”已然到来。
  站在“愤怒的孩子”面前,我们这些来自遥远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心底不禁涌起对那些为孩子们奔走呼号的先哲们的深深敬意。
  当我们把思绪转回到祖国,想到国内孩子们的现状,心情不禁沉重起来。抬头凝视这位“愤怒的孩子”,他仿佛成了今日中国孩子的代言人。一时间,“愤怒的”、“哭泣的”、“怯弱的”中国孩子的这些形象在心中挥之不去!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被父母又打又骂;一位“差生”听闻老师要见家长害怕得走上了绝路;重庆一初中女生遭到老师辱骂跳楼殒命……这些都是发生在中国当今社会中的真实故事!对比北欧孩子们的欢乐,我们倍感难过和不安。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如是说:
  ・成人的鲁莽是令人吃惊的,他们对自己的子女麻木不仁,这已是一种根深蒂固和由来已久的现象,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
  不能不承认,作为成年人,我们对孩子了解太少,许多主观的关爱行为其实已违背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发展规律,严重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最大限度地尊重他的天性、个性,帮助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父母与教师的爱的教育只有植根于对孩子的心灵及其生命秘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尊重,才能被孩子们接受,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北欧从“成人的世纪”到“儿童的世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中国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儿童的世纪”?我们不敢轻易预言,但,我们期待,我们努力,我们充满信心!
  遭遇校园导弹
  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所中学,校长领着我们走进一间独特的教学实验室。这里的设备与环境布置全然不同于国内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实验室中间摆放着几张圆形的原木色桌子,每张桌子配有4-5张椅子。靠右的墙边有一排电脑,四周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仪器工具,窗台上点缀些花草与工艺品,氛围温馨、雅致、宁静。
  我们的造访,惊动了正在里头做实验研究的两位男生,他们忙站起来向我们微笑致意。校长介绍说,这两位同学正在研制“导弹” 。
  导弹?我们感到十分惊讶。根据校长的指引,我们这才注意到左边那张大大的长方桌上,果真赫然摆放着一枚“导弹” !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是真的导弹吗?”“可能是模型吧?”
  校长接着说,这枚导弹是同学们去年3月份提出方案并开始研制的。按计划,将于明年6月份发射,射程的目标高度是30公里左右。校长介绍间,站在旁边的两位男生显得有些腼腆,又十分自豪。
  原来,这是一枚真真实实的导弹!听完校长的介绍之后,我们面面相觑,在沉默中思考,在思考中比较。

更多:

 
关键词: 教育,北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条款 | 积分规则和购买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12040803号-7

360图标 征信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