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资讯
谈民歌创新:新民歌要向流行音乐吸收营养
2019-01-06 11:29  浏览:107
      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作为歌手中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陈思思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民歌创新问题。陈思思说,相比于流行音乐的迅速壮大,民歌的受众正呈日益萎缩的态势。她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对民歌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民歌要向流行音乐吸收营养。 
  陈思思介绍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营养的,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如歌行板》就是从泥工口中所唱的民歌改编而成的;普契尼歌剧则直接运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在国内,许多流传甚广的歌曲也都是从民歌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如王洛宾的很多歌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都是在大量吸收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陈思思表示,近年来,流行音乐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在形式上勇于创新,内容上直面人生,能唱出人们的心声。此外,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形态上,也注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强的实用性,易普及。同时,近年来的流行音乐创作还注重向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借鉴,因而很受欢迎。 
  但是,陈思思说,民歌给人印象往往是创作面窄,配乐陈旧,甚至“土气”。虽然原生态的民歌地方特色浓厚,体现了老百姓的真情实感,但对城市人来说缺乏包装,难有吸引力。所以,陈思思强调,民歌必须加入流行的、时尚的甚至古典的音乐元素,去尽量接近和争取当代年轻乐迷。比如摇滚版的《刘三姐》、萨克斯版的《茉莉花》等,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陈思思说,不管民歌的审美和创作技法如何变幻,民歌的魂依然不会丢失。 
  陈思思表示,目前,她正身体力行地参与新民歌的创新。其中,她将尝试用流行音乐元素对传统民歌进行改造和加工,用新手法对传统民歌进行包装,重新配器,重新编曲,用现代方法演唱,让民歌真正实现“全民同唱,全民同乐”。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