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报导资讯
外国的音乐课是这样上的
2019-01-06 11:29  浏览:216
    1999年夏天,我获得了美国的爱斯本音乐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于是我揣着录取通知,独身一人到美国去学习古典音乐。到美国去的那天,我在飞机上碰到了一个美国的乐团,他们刚结束在上海的演出,在洛杉矶机场和我一起下了飞机。我看见乐团的一个团员穿的T恤衫上印着“爱斯本音乐学校”的字样,心想,这不正是我这次要去的学校吗?我断定这人一定是个校友。 
  到了爱斯本后才知道,全世界的音乐院校都有我们的校友。50年来,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其中还有不少是世界级的。  
  到美国不久,就发现美国的音乐教材和国内的大不一样。刚去的时候对一些事情常常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请教隔壁的王慧。  
  王慧是个华裔女孩,来美国四年多了。她从前的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名教授,出国后又师从英国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因此在钢琴学生中可算是佼佼者了。  
  我和王慧常常谈起中西方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异,她深有感触地告诉我说,在国内学琴注重技巧,学生苦练基本功,乐感却不够好;美国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强调的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注重的是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我们常常看到中国学生弹一手漂亮的好琴,却不大会欣赏音乐作品,而且许多学生虽然学的是音乐专业,却只了解自己学习的乐器,对于其他乐器或者不同类型的音乐却常常知之甚少;美国学生不是最讲究技巧,但他们善于表现作品的内容,在广阔的音乐领域里学习了解的方面也广。所以,人们常说,国内培养pianists(钢琴师),国外培养musicians(音乐家)。  
  美国老师对学生要求不高,但很注意培养他们喜爱音乐,所以美国的琴童的日子很好过。相反,国内学琴的孩子几乎个个都“谈琴色变”,当然也就不容易发挥出潜力了。  
  儿童专场音乐会  
  爱斯本每星期都有专门为儿童举办的音乐会,台上的音乐家在演奏,台下的孩子爱怎么唱就怎么唱,还可以跑到台上去跳舞。别看全场乱糟糟的,孩子们早已在玩闹中爱上了音乐。  
  我曾在儿童专场音乐会当过检票员,那种场面真是令我毕生难忘。  
  音乐会开始前,我们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漂亮的徽章,上面写着:  
  “……quiet as a mouse.I am here to hear.(……安静得像只小老鼠,我是来这里聆听的。)”  
  音乐开始时,我们劝小观众不要吵闹,不要到处乱跑,不过收效甚微。  
  音乐响起,孩子们全部兴奋起来,有的跳舞,有的跳高,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把过道当滑雪场,“哧溜”――从高处的后排一路滑到低处的前排,好不热闹!  
  我们检票员成了临时交警,站在过道上指挥交通。  
  满场都是孩子!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职责不是喝令他们坐下,禁止他们唱、跳、闹,而是保护他们的安全!  
  台上是著名的乐团在演奏,演员们对场内的混乱视而不见,就像《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那个乐队,尽情地陶醉在自己的音乐里。 指挥不仅不生气,还笑眯眯地腾出一只手来对台下的顽童们示意,让他们跑到台上来闹!  
  于是,台上的乐团里,出现了伴舞的孩子,个个兴高采烈,家长也笑逐颜开,我回头一看,音乐厅的经理也乐得合不拢嘴。  
  这场儿童专场音乐会,真成了爱斯本儿童的狂欢节。  
  伴奏课  
  在我的伴奏课老师斯洛恩太太眼里,我们这些学生都是最聪明的天才。她上课时常常弹了一支又一支曲子的片断,然后让我们猜每首的作者是谁。她带着一丝神秘的笑容弹奏着,我们几个站在琴边,绞尽脑汁地猜。我们猜不出来时,她也坚持不说出答案,但总是会转过身来,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点一点耐心地提示:  
  “再仔细听听,这首曲子像是什么派的?”  
  “嗯……浪漫派……?”我怯生生的。  
  “…那么,时间该是――”她眼里满是鼓励。  
  “19世纪!”我们异口同声。  
  “太好了!猜猜是哪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作曲家?”她的眼神透出企盼。  
  “是……勃拉姆斯吗?”嘉斯敏问。  
  “嗯,接近了!真好!不是那么强烈的,风格更细腻一些,再猜猜 !”  
  “舒曼,是吗?”大男生罗伯特说。  
  “太对了!就是他!你们真聪明!”斯洛恩太太拍着手,从琴凳上蹦起来,一脸阳光灿烂,比我们还高兴。  
  接着,斯洛恩太太就顺带给我们介绍这首曲子的特点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一堂课下来,我们猜了好多曲,玩了个够,也学了个够,开心得不得了。  
  排练技巧训练课  
  有一天我去旁听室内乐排练技巧训练课,听这课名,我就以为一定非常枯燥难懂,老师的每句话都充满了专业术语,可是结果我却像音乐会上的那些孩子一样,一下就着迷了。老师叫了几个同学临时组成一个五人重奏组合,拿一个新的曲目让他们在台上当众排练,让我们观察哪一个人在排练中出了错,出的是什么错。演奏的学生一边看谱一边试奏,台下的学生也跟着紧张,就像是在看比赛。他们一出了错,拉不下去,我们就大笑。笑过之后,老师问我们,刚才问题出在哪里。全场气氛热烈,大家都顾不上举手,就争着大喊起来:  
  “他们演奏前没有和钢琴对音、调弦!”  
  “每个和弦下去前,他们没有互相对视做眼神交流!”  
  “急速的部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没有完全对准!”  
  一点儿都不像在课堂上!每个人都用心地听,积极地讨论,不知不觉之间,老师就把排练技巧的要点都讲完了,我们大家没费什么力气就牢牢记住了。
发表评论
0评